【最美“她”力量】长城记者信贺宁:防护服生产线上的“女战士”

 营地环境     |      2020-03-09 09:54

  我是长城记者信贺宁,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负责防疫物资生产一线和企业复工复产的采访报道。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在际华3502医用防护服生产车间采访时,遇见的女工群体。

  先说说我进到车间的第一感受吧:机器产生的噪音比较大,眼前一片“雪白”,一摞摞成品、半成品的防护服堆在工人卡位一边,要仔细看才能看到埋头操作缝纫机和粘条机的工人……整个车间给人的感觉就是绷紧了弦儿,停不下来。

际华3502医用防护服生产车间。   记者 胥文燕 摄

  实际上,在这个绝大多数是女工的防护服生产队伍里,确实没人喊停,也没人会停,就连采访,都是在她们的工位上发生的。我问着,她们答着,手上和脚上的动作始终没停,又因为车间里噪音太大,彼此又戴着口罩,所以整个采访过程全靠喊的。

  二分厂的宋永丽给我印象很深,她是一名“90后”,孩子刚满3周岁。一开始,组长赵美芳考虑到她的孩子太小,需要妈妈照顾,想安排她参与工作强度不太大的合片缝纫工作,可她却找到组长办公室,主动提交申请,要上工艺复杂,工作强度大的重点工序——热封胶条。

  说起来容易,常年在衬衣生产线上干活的宋永丽从没摸过粘条机,要从零学起。但她脑子灵活,手脚利索,仅用半天时间就掌握了工序要领,很快熟练操作。接着她又一次提交申请,要求做裤子前后裆位置的热封工作,原因是这个部位比较难操作。一次次申请,都是在解决小组生产线上的难题,帮助防护服生产提速。

熟练操作热封机的宋永丽。   记者 胥文燕 摄

  赵美芳跟我说,整个组里,宋永丽的学习能力最强,产量最高,还经常在完成本职工作量之余,主动帮助其他工序的同事完成工作,特别能干!

  我后来问宋永丽,天天加班到深夜,干劲儿这么足,真的什么顾虑都没有吗?她是这么回答的,她说:“家里有人照顾孩子,确实没啥后顾之忧,就是每天早出晚归的,连续好多天没和孩子说上一句话了。”

  我们聊天期间,她一直很平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骨干员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认真模样。可是说到孩子的时候,她突然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这个骨干员工、这个年轻妈妈,应该很少在工作期间说自己的孩子,很少向别人展示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

  还有薛静丽、薛静荣姐妹俩,她们都曾是3502的员工,后来离开,做起了小买卖。听说3502要承担医用防护服生产任务,妹妹薛静荣第一时间给厂领导打电话,希望能过来帮忙,尤其强调说,给不给工钱都无所谓。2月2号,她正式上岗第一天,就一口气干到晚上11点多。

在三分厂备补组帮忙的薛静荣忙着合片缝纫。   记者 胥文燕 摄

  第二天,姐姐薛静丽也跟着过来了。问到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薛静丽说:“想着别人都捐款捐物地支援一线,咱以前也是干服装的,有这机会可不得赶紧过来帮忙,为前线医护人员尽点心意。”

  还有很多很多,像单亲妈妈张云娇一直都是抽空回家给独自在家的孩子做顿饭,没有请过一天假,她说,“在这关键的时候,我不能掉链子。”宣传岗位的焦惠莉眼睛旧疾复发,不停地掉眼泪,还带领我们在各分厂转来转去采访,她说,“老毛病了,不碍事儿,接下来要不要再去看看其他分厂”……

  全厂27条生产线,2900余人的生产队伍,其中,女工人数占到90%左右,她们可能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可在白色海洋一般的生产车间里,她们是骨干、是战士,是保证防护服保质保量生产的中流砥柱!

  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际华3502在15天内就实现了日产防护服2万件的目标。

工厂员工的请战书。  记者 胥文燕 摄

  采访结束,我掌握到了一些必要的采访信息,也写成了新闻稿件,完成了工作任务,但遗憾的是,如果再次见面我却没信心认出脱下工作服、摘下口罩的她们。我记得宋永丽的眼睛里有光,她应该有个神采奕奕的瓜子脸;薛静丽、薛静荣姐妹俩眉眼长得特别像,就是妹妹戴了眼镜,姐姐没戴;张云娇头发乌黑,双眼皮,说话的声音很温柔,我想她肯定特别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