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3月6日电 时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际,清华大学推出“春风讲堂”系列讲座,约请校内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回顾历史经验中的历史挑战,共论人类社会应对方略。2月20日下午“春风讲堂”正式开讲,首讲与之后的两次讲座,均紧密围绕疫情主题,分别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仲伟民和药学院院长丁胜,从中国应急管理发展、瘟疫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三个角度发表专题演讲。
薛澜作讲座
薛澜教授的讲座以“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为题,从风险、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及发展、新时期中国应急管理系统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推进中国应急管理系统和能力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向师生介绍中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发展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薛澜指出,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风险永远走在人类进步的前面,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应急事件中吸取教训,改变社会心态,从追究个人责任到分析系统偏差和机制失灵,把学习到的经验教训转变成为系统进步的推进器。薛澜表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应对中国乃至全球遭遇的一次次重大危机和挑战,而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改进应急体系的最好机会。在公共卫生领域,疫病传播的凛冬也不断催生与完善这一体系的完成。有效的应急管理政策,正如凛冬中的春风,化雨融冰、薰然解愠。
仲伟民作讲座
仲伟民教授从历史学家的视角展开专题演讲,围绕“瘟疫与人类历史——传染病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一主题,从换个视角看历史、瘟疫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以及历史上的瘟疫对今天的启发等三个方面展开演讲。他指出,从历史上看,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并可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灾害。人类尽管始终与传染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但能力非常有限,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无数次改变了人类历史。从历史上瘟疫发展趋势看,传染病并未随技术进步而减少。疾疫史研究应该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应该认真从历史和科学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和反思。面对瘟疫,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参与,我们应加强科学预防和建立现代卫生观念,这也是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丁胜作讲座
作为药学领域的科学家,丁胜教授的讲座——“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向大家阐释了新药研发的理念、科学依据、常用手段和规律。丁胜指出,新药研发是一条漫长的荆棘之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包括临床试验)也是一套完整而严谨的科研体系,背后有其自身特定的科学规律和严密逻辑作为支撑。科研人员需同时做好短期和中长期考虑。面对此次疫情,清华大学药学院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携手在第一时间正式向全社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开放了相关技术平台和药物研发资源以及其它新药研发能力,旨在与社会各界共同加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1月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一站式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Targeting 2019-nCoV”已正式上线。期待在这些努力之下,我们能够早日找到有效治疗药物,共克时艰。
“春风讲堂”系列讲座均以雨课堂形式面向全校师生直播,旨在使清华学子不仅具备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勇气,更具有古今贯通、博学中西的“全人”通识素养。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清华大学 “春风讲堂”系列讲座进一步开放国内多个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反响强烈,以央视频为例,两次开放讲座的观看次数均达到3.5万次。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校歌里的这句歌词,每每成为清寒岁月里最温暖的声音,回响在清华人耳畔。“春风”既是“春风似剪刀”的力量,剪除病毒滋生的余孽;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化作滋润人心的甘霖;还是高挥春秋笔的气度,在历史的语境中体认当下的世界与国族。“春风讲堂”恰是源自清华人对于“春风化雨”“自强不息”的重新阐释。我们希望,知识的理性和行动的勇气,终将如春风驱散笼罩大地的阴霾;而百年的清华,期待在春和景明之日迎候学子归来。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