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张同顺
线上开学,共同“战疫”。
新的学期,一切都显得和以往与众不同。
课程的规划设计也推陈出新。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方便课外学习,3月1日,清华大学“未央计划”正式启动,首批110余门未央课程上线,校内学生“先到先得”。
选课不为修学分,不为GPA,完全为了想听、想学,“未央计划”的师生们第一周的体验如何?听听他/她们怎么说!
理工小博“痴迷”法律课堂
生命学院17级博士左冲,开学后的日子有点枯燥,回不了学校去不了实验室,每天只能在家刷文献。
不过,从上周开始,左冲的学习日程又添加了新内容。前段时间,他留意到“学在清华”公众号推送的“未央计划”后,计划里的“法律思维”“写作与沟通”等课程吸引了他的眼球。
“我虽然学的是理工科,平日里都沉浸在实验室,很少跳出专业圈子,但是我心里依然保留着一种文科情怀。”3月1日,“未央计划”开抢的晚上,他迅速下手将这两门课,收入囊中。
左冲说起上周三刚刚上过的“法律思维”课,法学院刘晗老师讲的一些问题和案例令他记忆深刻。
——“吵架”和“打官司”有什么区别?
——“李雪莲告状为什么一定要有个结果?”
“法律思维”课PPT
“我原以为法律课都晦涩难懂,结果听了刘老师的课,发现并不是这样,法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左冲上了一节课已经对法律的魅力着迷,赞叹刘晗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
其实,同学们对“法律思维”课的关注,刘晗老师上课时已经感受到了。据统计,3月1日晚上,这门课选课的人数就达到500人的上限。3月4日下午上课时,登录荷塘雨课堂听课的人数有433人,同时进行的腾讯会议直播中听课人数也增加了近150人。上课过程中,荷塘雨课堂共有209条弹幕,18篇投稿;腾讯会议直播中也收到了数百条实时留言。对于这些反馈,刘老师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尽力即时回应,答疑解惑。
艺术生“勇闯”材料专业课
材料学院沈洋老师开设的“神奇的氧化物”课程有幸列入“未央计划”。该课一直是材料学院大一新生在未选专业之前,作为专业导学课开设,相对浅显易懂,偏重于介绍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特别适合“未央计划”。
然而即便如此,沈洋老师也没想到作为一门理工类的专业课,会有这么多学生来选听他这门课。上周一上课时,荷塘雨课堂签到人数就有80余人。“我从学生的学号编号可以看到,选这门课的学生不只有理工类的学生,还有像社科学院、美术学院等文科专业的学生。”
“实际上,大学本科的学习不在于你学到多少精而专的知识,而在于在学习中发现你感兴趣的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沈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过早的被自己的专业所限,一个人取得成绩往往是在发现自己兴趣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沈老师在讲授“神奇的氧化物”,课上同学们的弹幕很踊跃
沈洋老师说,同学们课上发言互动的热情让他十分感动。为此,他特意在雨课堂发了一次公告单,表示课堂的气氛让他很受感染,感谢同学们的参与,他将会继续努力让课堂更加精彩。
抓住机会挑战“硬核”课
和左冲一样,航院直博19级的于子宏也加入了“未央计划”,他选的是自动化系杨帆老师开设的“系统辨识理论与实践”。
“我以前也曾想选这门课,但是这门课非常‘硬核’,要不然是因为某一学期的功课压力太大,实在腾不出精力,要么是因为正巧时间冲突,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一直没上这门课。这次这门课列入‘未央计划’,现在在家正好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学学这门课程了。” 于子宏的专业方向是无人机设计,他知道杨老师在这门课程里讲授的系统辨识和预测,在无人机控制器设计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认真跟下这门课,会非常有助于自己的专业研究。
杨帆老师也是第一次见到他的这门课的听课人数超过100,以往,他这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选课人数加旁听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这次,课程列为“未央计划”,除了正式选课的学生以外,后台显示“未央计划”的课堂还有101人选了这门课,当天仅“未央计划”的课堂就有55人签到听课。
“系统辨识理论与实践”课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