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打造抗疫“利器”

 师资团队     |      2020-03-09 10:12

8时30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忙碌。疫情袭来,这种忙碌的场景一直在北京高校的实验室里上演,科研人员与“白衣天使”一样,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加速科研攻关,打造抗疫“利器”。

10秒勾勒新冠肺炎炎症边界

“基础科学研究,要久久为功。只有基础强,遇到突发情况才能快速响应。”清华大学副校长、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主任尤政院士说:“清华非常重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1月20日开始加班,2月2日学校就从75个项目中确定了8个集中攻关项目。”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与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的研发。该系统可以利用核酸分析技术在1.5小时内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感染高发病毒完成快速甄别。仪器和芯片试剂盒已经在武汉等全国多个城市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卫生防疫战役中进行示范应用。

“5天完成算法收敛,42次算法迭代,89人组成实验室-医院-企业融合的攻关团队,收集1612例样本数据,其中新冠肺炎数据1012例,人工智能累计学习463200张影像图片”,最终完成了“基于影像与临床信息的新型冠状病毒AI定量辅助诊断系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王博说:“它可以有效识别新冠肺炎特征、清晰勾勒出炎症边界、5到10秒钟出分析结果,这套系统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等20余家医院部署应用。该系统还被推广到韩国。”

高清曝光病毒蛋白质“入侵点”

“要善待野生动物。”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王新泉戴着医用口罩,如此开场。

王新泉和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在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机制研究方面,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捕获到了病毒受体ACE2蛋白和新冠病毒RBD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将“种子”点到晶体板上。王新泉说,通过实验室将新冠病毒里的蛋白质进行“人工培养”,构建出模型。这样做可以找准病毒和受体结合的点。未来无论是研制药物还是疫苗,都可以做到更精准地“点对点”给药。

为了让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尽快理解并利用这项研究进展攻关新冠病毒防治相关研究,王新泉和张林琦课题组第一时间将复合物的原子坐标向全社会公布,以提高其利用率。

接下来,王新泉和张林琦团队已将攻关目标锁定在“新型中和抗体和疫苗的研究”。

为医护人员研发“保护衣”

由于暂时没有临床特效药,也没有疫苗,很多医护工作者呼吁新冠肺炎痊愈者捐赠血浆,用于帮助重型、危重型患者。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研发方向之一,就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成分IgG。

中心主任谢晓亮院士率领科研团队积极承接北京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中心在单细胞测序技术方面的优势,联合佑安医院进行了单细胞RNA建库与测序分析,共在14.3万个B细胞中检测出1.5万个IgG抗体序列,并从中挑选出138个富集度最高的IgG抗体。

目前,该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筛选出的抗体将用于新冠肺炎的中和抗体治疗,经后续动物实验与临床验证后,有望成为更为安全且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并可用于短期预防,为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提供短期免疫保护 (约3周)。

还有一批成果也将逐渐应用到抗“疫”一线。例如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分离培养鉴定了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xCoV,它可用于新冠病毒药物筛选、疫苗制备等。目前,研究团队正开展广谱冠状病毒防治药物筛选,并且加紧研制应急防控疫苗

据介绍,自2012年起,市教委开始在北京高校布局北京实验室,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用设备、生物医药材料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已建成了13个北京实验室。2015年,市教委又启动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着力打造高校科技特区和人才特区,推动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市教委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各类科研平台的引导,鼓励科研人员针对疫情中后期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在病原检测、疾病流行监测与预警、快速筛查、临床诊疗、便捷消杀、新药(疫苗)研发与快速制备、防护产品开发、应急健康科普与心理干预、大数据与公共卫生决策支撑等方面开展攻关,引导高校加强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的协同合作,深化产学研创新,最大程度实现优势互补、无缝衔接、快速响应,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抗击疫情一线的转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