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油,我们来了!”
“凯旋,一个都不能少!”
“保证完成任务!”
2020年1月27日响彻医院会议室的口号好像还在昨天,日历却已清晰地显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已经出征过月了。从抵达武汉的第一晚,紧急开会,反复培训穿脱防护服;到第一次走进隔离区为确诊新冠感染患者医疗救助、第一次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第一次中心静脉穿刺、第一次送康复患者出院……一个多月的支援工作下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已经提交了第一份好成绩:11名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很好!
左起刘淑珍、徐甜甜、姚洁林、周华、郭军、王小辉、朱晓萌、孙姝妍、申晓敏、程丽娜、孙雪洁
从紧张到坚定 行胜于言
初到武汉,第一天院感培训、清点物资;第二天熟悉院区工作环境,第三天就是走进隔离病房医疗和照护确诊患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医护人员各怀“紧张”。
队员们第一次走进武汉协和医院西区
队伍中的70后代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郭军副主任医师有着2003年抗击“SARS”的临床经验,作为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他的紧张更多来自一个沉甸甸的承诺——队员们一个都不能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回京时一个都不能少。重症医学科周华副主任医师具有25年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然而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仍然被现实的场景震惊到了。“病情进展得很快,有的患者白天检查状况还好,晚上就出现喘憋,需要紧急抢救……”而初期有限的医疗设备与爆发性的患者增长量、急转直下的身体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周华最为紧张的问题。
“80后”、“90后”队员们都是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上前线”。通过培训,他们已对疾病有了理性的认识,对防护装备也抱有信心。对战场的“未知”才是他们紧张的主要来源。“我怕工作流程不熟悉,怕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帮到病人,怕完成不好组织安排的工作……”护士徐甜甜在日记中写道,这也是大家的心声。“第一次穿隔离衣的时候有点紧张,不知道会面对怎样的患者;等正式进入病区,心里感觉更紧张了,针对他们的疾病痛苦,除了对症治疗,感觉有些无力。”感染性疾病科王小辉主治医师说。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等为康复患者出院送行
所有的紧张都在实际的行动中踏实下来。队员们快速适应环境,通过每班查房熟悉患者病情,物资和呼吸机等设备供给也逐渐充足后,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传来:刘淑珍和姚洁林以专业的操作,配合医师完成紧急气管插管,获得医疗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刘壮副主任医师的点赞;周华副主任医师成功用“俯卧位通气”的方法帮助重症患者改善肺部氧合状态;队员们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还结合不同患者的状态,增加了“话”疗和谈心;患者出院前特别在视频中点赞清华长庚医疗队员……
从轻症到重症 自强不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仍然奋战在武汉协和医院西区的10、12楼病区,这一个月间,该院又增开了8楼的病区。护理人员调整为每班4小时;医师则调整为每班8小时。
方舱医院开放后,集中收治了大量的轻症确诊患者。而武汉协和医院西区收治的患者,则以重症和危重症占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不单纯是新冠病毒肺炎,往往还合并有其他多种内科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等,医疗队员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随之增大。
一线忙碌的护理人员
隔离区病房是没有任何家属和护工陪护的,患者因为高龄、病情重,生活无法自理,护理人员常常一刻不得闲,除了抽血、给药、输液等临床护理外,发饭喂饭、翻身、换尿不湿、换床单等工作一应执行,“哪个床患者的纸抽掉在地上了,也得赶紧过去帮忙捡。”护士孙姝妍说,她和申晓敏护士搭班时发现,有的老人吃得少、喝得少,是因为担心换尿不湿很麻烦。清华长庚的队员们上班时,会劝慰他们:“有需要就叫我们,不用不好意思。”队员们也会自觉地更频繁一些去查看患者的尿不湿。“感觉你们是实心踏地在帮助我们。”一位住院的阿姨对清华长庚的护理人员说。
王小辉医师为患者下胃管